近年来,互联网迅速发展给社会秩序和个益带来了巨大威胁。暴力问题益突出,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伤害,严重侵犯了其合法权益. 为了有效治理暴力行为,保护被网暴当事人权益,国家互联网办公室起了《暴力治理规定(征求意见稿)》. 此次征求意见稿从暴力监测预警、处置、保护机制以及管理和法律责任等多个维度细化,重拳挥向暴力.
作为服务提供者,互联网平台在治理暴力问题中承担着重要责任. 平台作为流通重要渠道,拥有庞大用户群体和流量,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环境健康和谐. 平台对网暴治理责无旁贷,是为了用户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.
加强前置是预防网暴行为关键。平台应设立严格用户注册与实名验证制度,确保每个用户身份真实可查。此外,平台还应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监控和审核,对重点进行常态化内容监控. 一旦发现含有侮辱、恶意攻击等行为言论,立即采取管控措施,切断其发布及传播可能,实现源头管控.
在网暴行为发生后,应急处置机制应当第一时间启动。平台应设立专门举报机制,鼓励用户积极举报网暴行为. 一旦接到举报,平台应迅速展开调查,并在核实后立即删除涉及网暴行为内容,对发布者进行相应处罚,如警告、封号等。同时,平台应与相关执法机构建立联动机制,将涉及违法犯罪网暴行为及时移交给执法机关处理,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保证被网暴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保护.
对屡教不改用户,平台应加大问责力度. 平台应建立健全用户信用体系,对发布暴力用户进行记录和追溯,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形成可供他人查询信用档案. 这样一方面可以对用户进行约束,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给其他平台进行参考,共同治理暴力问题.
暴力问题治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. 互联网平台作为暴力主要舞台,承担着重要责任和使命. 只有通过加强,完善应急处置机制,建立用户信用体系,才能更好地保护被网暴当事人,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更加安全、健康环境. 。